說到「高雄」這個名稱,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來自日語漢字「高雄」的意思,而它的日語訓讀諧音念作「taka-o」其實它是有典故的;據日本人類學家的考證,早期高雄沿海有原住民「馬卡道族」居住,該族的語言當中,用以防禦海盜的刺竹林叫做「takau」,閩南語音譯漢字為「打狗」,另外《鳳山縣志》典籍中也將當地馬卡道部落記載為「打狗社」,從當時留傳下來的地名,因此才有了「打狗」的古稱。
西元1624年荷蘭人據台後,擊敗位於今日岡山一帶的平埔原住民「塔加里揚社」,而鳳山一帶的原住民「馬卡道族」也順服荷蘭人;慢慢打狗沿海成為漁村和漁港,商船開始展開貿易往來,西元1661年,明鄭驅逐了荷蘭人在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後往南在左營「埤子頭」地區軍屯治理,西元1683年清國水師提督施琅征討明鄭,鄭克塽降清,臺灣遂入清國版圖,隔年清政府設鳳山縣於左營「興隆莊」,西元1786年發生林爽文事件造成鳳山舊城損毀,因此在西元1788年於今天的鳳山「埤頭」重建鳳山新城,西元1895年清國割讓台灣予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西元1920年修改地方制度,並將台灣地方不雅的地名一併修正,此時「打狗港」正式改名為「高雄郡」隸屬於「高雄州」,四年後升格為「高雄市」,由於日本欲擴張東南亞領土便有計畫地建設高雄成為現代化的港口與都市作準備,包括縱貫線鐵路端點站、哈瑪星與鹽埕區、新高雄市役所、棋盤式及環狀道路系統、高雄驛...都是在這時期完成。
西元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並未將高雄由重工業都市轉型反而增加如大型造船廠、煉鋼廠、石化廠等建設,雖然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讓高雄可以朝向「綠色」、「生態」、「科技」、「文化」及「自然」的方向邁進,但是顯然轉型速度還不夠快,不過高雄仍然是台灣第二大都市、第一大港口,有山、河、港的優勢,2010年底高雄縣市已合併、港市也合一,期許高雄能夠在執政者的帶領下,繼續兌變。(參考來源: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